元旦

元旦

  临近新年,2017已经悄然离去,但是作为传统节日的由来,大家也逐渐模糊,现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元旦”的由来。

 

元旦,做为新年第一天,尤其是做为公历纪年法,传入我国并使用,不足百十年,此前,一直是用农历纪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厚重,是世界上发明历法最早的民族之一,迄今已有四千余年历史。夏有夏历,殷有殷历,周有周历,纪年各不相同。有以腊月月首为元旦,有以十月月首为元旦,至汉武帝时,统一历法,以正月月首为元旦,这就是著名的汉历(即夏历或农历),使用至今,已二千余年。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 “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做为文学作品,则见之于曹子建《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还有南朝萧子云《介雅》诗,“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新期……”等等。当然,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宋代王安石的那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先祖们,把多少祝福、希冀、祈盼、愿望及感情倾注其中,辉煌着中华文明的瑰丽。

辛亥革命,随着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推翻,做为国家历法的汉历,戛然而止。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1912年)元旦正式就职,通电各省,颁订国号为中华民国,并且不再使用帝制的年号,以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并改用公历。孙中山虽饱受西方思想熏陶,以公历记日,但还是没有摆脱历史的惯性,以“民国”年号纪年。除了国家机关、军队、学校及其他一些少数部门,以公历工作、生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以农历纪事、纪年并过节。公历纪年法,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似乎并不流通,因为,人们对此太陌生。1913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 :“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仲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这是农历元旦改为春节之始。

倒是蒋介石为公历纪年法推行,很是下力。委员长当政时期,曾强令国民不要过旧历年,并严禁民间过春节时,贴春联、燃烟花爆竹等一切过年的民俗活动,老百姓还是不接受。比如在旧历年摆摊卖东西,警察就会去收等。他不清楚,流传几千年的风俗,岂能一朝废除?也可能和他是基督教徒有关。唯独有偶,1930年岁首,毛泽东在偏僻的闽赣大山,写下了在艰苦转战中的公历纪年法之作《如令梦·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森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毛泽东,一个对国学有着深厚功底的学者政治家,能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用公历纪年法写诗,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但鲁迅在上海,1933年,仍用农历纪年,写下《二十二年元旦》诗,“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春灭下民。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一方面谴责蒋介石对苏区的围剿,一方面讽刺权贵的糜烂生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元纪年制度,这是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决定的。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即用公元为新中国的纪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四项决议的第二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同时,为了区分两个年,把公元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为“春节”。

如今,“元旦”已彻底融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尽管它没有“春节”的气氛热闹、亲情稠密、心态放松等等,但它毕竟是开年之首,也预示着人类最终走向世界大同……

新的一年,开篇大吉。

(稿件来自:客户部刘天洋